自古“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”
一个成功的人,往往身边会有一群人帮助他,三国时期的刘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
在四大名著《三国演义》的渲染下,刘备顶着“仁义之君”的头衔在大家心中留下了高大的正面形象。
(相关资料图)
从一开始桃园三结义,刘关张三兄弟情谊无限;到后来三顾茅庐,请诸葛亮出山;封赏五虎上将、的卢留凤雏;
无一不显示出刘备在识人惜才方面有着独到的眼光和非凡的手段。只要有觅得人才的机会,他就绝不会放过,将自己的诚意放到最大。
他一生身边谋士将领众多,但最终也未能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一争天下大权,是为什么呢?
他一生敬佩感谢诸葛亮,固然正确,但他若是没有错过那位绝世高人,三国,说不定早已无曹贼。
观三国局势,必要一军师
了解过三国的人应该都知道,刘备一出场便带着自己的两个贩枣屠猪的异姓兄弟,虽有一腔振兴汉朝的热血,却总是疲于奔命、流于逃亡。
他先后寄居于袁绍、曹操、刘表之下,却从未放弃过自己兴汉的宏愿,日夜思索着该如何独立发展。
刘备深知自己只是一个卖草鞋出身的白丁,身边也只有些武将,此间缺的正是谋士。
在和曹操政见不合后,刘备受其追捕,带着兄弟们四处流窜,狼狈不堪。他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了,他必须不惜一切地得到一位军师为他出谋划策。
而此时,身边所遇到的智者都为他力荐诸葛亮,曰:
“得卧龙者得天下。”
闻言,刘备目光一闪,此后眼中便再无其他人。他一心只求卧龙先生诸葛亮出山,才有了“三顾茅庐”的佳话。
但其实还有一人,也在刘备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出现过,错过他是刘备一生最大的失误。
三顾诸葛亮,错失良才
《三国志》中一句:
“先主遂诣亮,凡三往,乃见。”
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刘备隆中求贤的举措。
一个“三”字就足以看出刘备将自己的姿态放得极低,因着之前数位智者对诸葛亮的好评,他誓死也要邀请诸葛亮出山,并且承诺全军无一人敢违军师令。
最终,诸葛亮被刘备的真诚所打动,与他隆中对、三分天下。随后出山一心辅佐刘备,前前后后打了不少漂亮的战役。
后建立蜀国,更是正面迎击魏吴,其实力不容小觑。他们一起经历了十几年的风霜苦难,诸葛亮帮助刘备一步步扩大实力、走上王位;
刘备亦晓其谋、见其忠,对诸葛亮赞许极高,甚至在临去世时,还放出话说:如果刘禅不行,就让诸葛亮来当皇帝。
足以证明刘备对诸葛亮的重视,尽管最后他的宏业还是成了泡影。
事实上,当时的隆中贤才绝不止诸葛亮一位,刘备心中带有执念才会使眼中只有亮一人。
在第一次刘备拜访诸葛亮时,他便在诸葛亮的家中,遇到过一个面如冠玉的人。与之交谈下,便发现对方言之有物、见微知著,是个拥有卓越洞察力的人才。
这个人就是崔州平,他当时在诸葛亮家中做客,遇到前来求贤的刘备,丝毫没有吝啬,向刘备分析汉末局势时,出口成章,引来了一众赞赏。
刘备当时轻描淡写地邀请过崔州平,但被其婉拒,刘备便不再开口,足足错失了一个可以扭动乾坤的人才。
要知道崔州平与诸葛亮、徐庶等人皆为好友,闲暇时常坐在一起,探讨天下大事,其才学远志绝不亚于诸葛亮。
要是当年刘备三顾邀请的是崔州平,说不定三国历史就有所改变了,这蜀国的日新月异会不会更加繁盛呢?
三国中未提之实力
提到崔州平这个人,其实记载很少,几乎都是伴随着有名望的人一同出现。他为人低调好学,总爱默默努力,但见识却广博,这得益于他的家庭以及对交友的选择。
根据史料记载,崔州平的父亲是太尉,哥哥是议郎,自己还做过太守,一家子都是拿朝廷俸禄的人,是妥妥的官宦之家。
这比起诸葛亮“躬耕于南阳,苟全性命于乱世”的家庭背景不知道好上了多少倍。
可见崔州平从小阅历就高于常人。他小时候交的朋友也都是说得上号的达官贵人,可谓对当时的朝廷结构以及官僚主义是非常了解的。
就是这样一个人才,却没有得到刘备的重视,不知道有一天刘备回想起崔州平时,会不会后悔没有多一份耐性招揽他呢?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