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)
近日,广东省教育厅上线广东民声热线,回答社会关切问题。针对“大学校园是否应该开放”“应该如何开放”等问题,广东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认为,“大学当然应该开放,如果开放以后出了什么问题,也不是开放带来的问题,而是管理不善带来的问题”。
大学校园该不该开放,不应该还是一个问题。这之所以仍然是一个问题,是因为有的高校还延续过去管理校园的做法,而目前的开放程度无法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。
推进大学校园开放,需要“刚柔并济”。所谓“刚”,就是明确公办大学都应向社会开放,让社会共享公共教育资源;所谓“柔”,则应允许高校结合自身条件,在听取师生、居民意见基础上,制定学校开放方案,做好校园开放后的有序管理。
公办高校有向社会开放校园,让社会共享公共教育资源的义务。虽然大学的首要任务是进行人才培养,大学的教育资源首先要保障教育教学,但这并不影响教育资源的对外开放。在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的同时,大学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,向社会辐射,可以更好地发挥大学服务社会,促进终身教育的作用。
前不久,一些高校开始向社会公众开放,填写访客信息后即可入校参观,给高校恢复开放开了个好头。这一举措也受到了社会广泛赞许和支持。许多高校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底蕴,这些说到底还是公共资源,应保持开放心态,让公共资源有序向社会开放,建立开放共享的长效机制。高校在科学合理评估校园承载力的基础上,采取预约入校方式,符合社会对高校的期待,满足了公众合理的参观需求,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大学的文化、学术和社会责任,促进高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和融合发展。
但大学的开放不能一概而论,因为每所大学的具体情况不同,开放的程度与方式也应当允许因校而异。对于校园本就很拥挤的学校来说,接纳市民到校园里锻炼,到图书馆阅读的能力就很有限,这些高校对外开放,就可以采取在线方式,把图书馆、博物馆资源以及专业教学资源放在线上,由社会共享。当然,社会公众更关注的是大学校园的线下开放,让市民可以方便地进入大学校园。怎么开放,就需要结合学校的具体办学实际了。
有人认为,我国公办大学都应该像国外大学那样,撤掉围墙融入社区之中。此议有两方面的问题:一是国外大学确实有不少没有围墙,也没有像样的校门,学校的图书馆、教学楼、实验室、博物馆都在社区街道边,社区和校园融为一体,但国外并不是所有大学都没有围墙,有的大学所处地区治安环境复杂,学校也有围墙。二是,不少国外大学虽然和社区融为一体,但教学楼、图书馆、实验室也不是所有市民、游客都可以自由出入,市民、游客进入教学楼、图书馆一般都需要刷卡,参观大学博物馆也需要预约。
这是考虑到大学的核心功能和开放功能的平衡。大学要开放,但开放不能影响大学发挥教学、科研等核心功能。大学体育场馆可以向社会开放,但不应当是市民想到大学体育馆健身就可随意进入——科学的做法是,市民到大学体育馆健身需要预约,并按时间支付一定的费用。这一方面避免向社会开放影响到师生使用体育场馆,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开放后会增加管理与维护成本。建立大学校园长效开放机制,必须综合考虑各方的利益,平衡各方利益。
这也就需要大学就怎么开放这个问题,听取本校师生、社区居民的意见,制定各方都可接受的开放方案。如开放后的校园管理,就可招募社区志愿者参与,这既可解决大学人手不足的问题,也可让社区居民有更强的归属感,爱护大学的一草一木。
可以说,以“刚柔并济”的方式推进大学开放,也是我国大学实行现代治理的具体体现。大学的现代治理,就需要大学依法办学、自主管理。在校园开放这个问题上,大学应当履行开放职责,而大学校园如何开放,则需要大学依法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性。
标签: